白古道,“扬州出美人”。在这句俚语后面,其实蕴藏着极其丰富和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
扬州,是中国历史上一座著名的古城与经济文化重镇,雄踞江淮之间,号称“淮左名都”,在漫长的历史上,一直以工商发达,文采风流、繁华昌盛著称于世。唐、宋间就已经称“扬一益二”,其意思是“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宋•洪迈.•《容斋随笔》)到元、明直至清朝嘉庆、道光之前,扬州的繁华有增无减。提起扬州,人们就会想起无数令扬州人感到自豪的诗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奈是扬州。’U余凝)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张祐)
历史上的扬州,除了工商之繁华、交通之发达、诗文之盛、歌吹之美、饮食之精外,还有一多——粉黛之多。“维扬
自古多佳丽”,“扬州出美人”。自小生长在扬州的近代文学家朱自清教授在《说扬州》一文中说:“许多人一提到扬州,便想到那是‘出女人’的地方。”且不说隋代的风流皇帝隋炀帝以看琼花为名,不远千里,特地从洛阳赶到扬州来寻访美人,“紫泉宫殿销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就是从唐以来无数文人墨客的秣词丽句中也可见一斑: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祐)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杜牧)
“东南繁华扬州起,水陆物力盛罗绮。’(孔尚任)“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郑板桥)
分享给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