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普遍使用的玻璃镜子,大约在明清时代才逐渐流行开来。存此以前,人们使用的是铜镜和铁镜。由于历时长久,埋在地下的许多铁镜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了,幸存下来的铁镜不少又锈蚀过甚,难于辨认。与此相反,大量传世和出土的铜镜则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人使用镜子的重要历史见证。
铜镜是指用铜、锡、铅等金属成分铸造的青铜镜。有圆形、方形、花瓣形、有柄形等多种形式,正面光亮,用来妆饰整容。背面有花纹和钮,钮上有孔,系上绳带,以供手拿或系(放)在镜架上。晋朝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中,有一段贵族妇女对镜梳妆的形象,可以使我们看到镜子的形态及使用方法。
画幅上描绘一人对镜端坐,背后一人给她梳头,镜子系在镜台上,镜台前有妆奁盒等。另一人背座而对镜,镜中反映出清晰的面影。
《女史箴图》反映的是晋代的事情,关于中国金属镜的起源,还得从文献史籍谈起。
传说种种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文献史籍中,“镜”字最早见于《墨子.非攻》和战国末期的其他一些著作中。《楚辞.九辩》说:
“今修饰而窥镜兮”(窥视镜子,修饰整容)。明确说明镜子具有梳妆整容的功能。
但是,在古代“镜”与“鉴”字常混为一谈,故有镜鉴之称。文献中出现的鉴字,有时是指镜子而不是盛水的大盆。例如《庄子.德充符》说:
“鉴明则尘垢不止,止则不明”。将鉴的清晰明亮与它的上面有没有灰尘联系起来。这里的鉴字无疑说的是金属镜子。可是有些鉴字,是否指的是金属镜呢?从古到今则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左传》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3年)和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提到的“鉴”,晋代学者杜预认为是镜,如果他的看法是可信的话,那么我国使用铜镜的时代可早到春秋时代。问题不止于此,在《诗经》中出现的某些鉴字,东汉学者郑玄认为也是指镜子,这样一来,铜镜出现的历史又可上移到春秋早期或西周时代。不过古代学者的这些看法,由于缺乏有力的证据,不少学者持反对态度,未能定论。
还有一些被人们认为是不足置信的铸镜传说,会把我们带到那遥远的传说时代。
传说在神农氏之后,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进入了黄帝时期。黄帝,又号轩辕氏。史书说黄帝时代出现了许多发明和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等。正如许多创造和发明都归功于黄帝一样,我国铜镜的制造和使用也说成起始于黄帝。《轩辕内传》说黄帝与西王母在王屋这个地方相会,铸了12面大镜,每个月使用一面。
黄帝时期正处在我国原始社会解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逐渐形成的时期,距今约5000年。
比黄帝稍晚的尧舜时代,还有尧的臣子尹寿作镜的传说。
传说毕竟是传说,那么有力的证据在那里呢?真实可靠的材料又从那里去寻觅昵?
分享给朋友->